1
    回答

    国学的宗旨是什么?

    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风云使者

    1
    回答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是否可以和谐共生?

    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风云使者

    1
    回答

    国学教育的情况如何?

    在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21世纪的今天,国学教育除了传统的吟诵践习之外,以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的国学机构,采用了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充了国学的内容,丰富了国学的表现形式,使国学教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风云使者

    1
    回答

    古时国学教育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国学是专供上层贵族子弟入学的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王室和诸侯各国所办的小学,其名称和规模大小,都差不多;而所办的大学,不但名称各不相同,而且规模大小也相差很多。首先,在名称上,王室京畿的大学,是天子之学,由王室直接管理,叫做辟雍;诸侯国都的大学,是诸侯之学,由国君直接管理,称为泮宫(或頖宫)。其次,在建筑规模上,辟雍修建在形似圆璧的土台上,四周有水,如同在一个小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修建在形似半壁的土台上,东、西、南三面有水,如同在一处半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的规模只有辟雍的一半。吕思勉曾说:"这是表明辟雍乃天子独家拥有的学校","诸侯得杀其制","以其半以示诎于天子"①。国学招收的学生,自元士以上的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学。《礼记·王制》说:"凡入学以齿。"郑玄注释:"皆以长幼受学,不用尊卑。"粗粗一看,好像西周的国学,凡是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能入学,毋需再分尊卑等级。其实,这条"入学以齿"中的"齿"字,却很有讲究。恰恰是在这一"齿"字上,严格区分出尊卑贵贱,维护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西周王室的宗族,有大宗和小宗之分,此外还有迁宗(分支)的规定。在臣属之间,又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层层严格的等级关系。这些人的子弟虽然都有资格进入国学,但是"子随父贵",在入学的年龄上,也得按照等级差别,有早有晚。最低的元士一级,其嫡子和余子(妾所生之子)上小学的年龄,也要相差两岁。这是奴隶制教育的特殊现象,也正是"齿"字的实际含义。贵族子弟入学年龄,分为三种情况:王太子,8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15岁升入大学。公、卿的长子,大夫、元士的嫡子,13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20岁升入大学。嫡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即余子,也称众子,15岁始进小学,7年读完小学,23岁升入大学①。

    风云使者

    1
    回答

    国学的经典著作——经部有什么?

    ——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风云使者

    1
    回答

    国学的经典著作——史部有什么?

    ——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风云使者

    1
    回答

    国学的经典著作——子部有什么?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风云使者

    1
    回答

    国学的经典著作——集部有什么?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二十二子》一书,由先秦两汉魏晋二十二家典籍合集而成,书目分别是:《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统笺》《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

    风云使者

    1
    回答

    经史子集四部正名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之下,具体是什么情况?

    何谓国学?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必多说,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宋明时易学继陈抟而有邵雍,后朱熹采易图讲易,重在义理,此时理学产生,又者经历隋唐,经学受到禅宗影响,又进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极、气、理、性之说遍及人心,此时经学离孔子所治经已渐远,至王阳明“心学”则更是采佛家大乘精义。清朝文字狱大兴,考据朴学大兴,乾嘉年间尤盛,纳兰《通志堂经解》之后,诸家整理经学文字勘定版本,并作正义笺疏,焦循、钱大昕、阮元等为冠。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则又启今古文之争,又有南海先生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当时章太炎、刘师培诸人,遂争演愈烈。通经学史,还须知道经学背后的政治因素,如汉代治经是士族垄断仕途的方法,注经便是掌握话语权,乃造出俨然春秋贵族一般的世代簪缨之巨族,在晋以后士族遂成为超越皇权的势力,至有“王马共天下”之说。今古文之争更牵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总而言之,经学中问题错综复杂,而只有治经学后,才能遍及群书,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经学,不会《尔雅》、《说文解字》训诂音韵之类,就无法在文句上读懂古书;不懂《周易》象数乃至天文地理者,就无法读懂史书中各种历法天象灾异记载,也读不懂《史记》中《秦楚之际月表》之类,从而亦无法理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理论体系;不懂易学,不读《春秋》、《诗经》、《礼记》之类,就无法理解子学中的很多理论来源(因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庄子,而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集部有楚辞、总集、别集等分类,主要收录历代文艺方面作品,这一部分由于历代作家不断更新填充而蔚为大观,如宋人著书就有数万卷,而在江陵焚书之后天下藏书不过才两三万卷。此部分与经学中小学(音韵训诂等)多有关联,如《佩文诗韵》等,要之,不同小学,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诗填词作赋属文,今人文章不济多半还是小学功底不够扎实,对汉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几门语言与汉语对比,更显语言能力单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华处。经史子集之外,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可归集部,又是艺术门类,也是国粹内容,国学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体脉络,今日发扬光大可以,但其实已是末业闲流。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风云使者

    1
    回答

    有关国学著作《易》和《经》的说法?

    《易》和《经》实为两部分,前者又名《易象》,是象数派自然国学和后来的人文国学的总发端;后者是对前者的注释,是义理派国学和人文易学的最初来源之一。伏羲氏画八卦,并创六十四卦。伏羲是根据大自然的现象画出八卦。当时伏羲氏发现了不少宇宙奥秘,但未有文字之记载而失传。至周文王时,被文王揭发了伏羲氏所发现的奥秘,经文王参透八卦奥秘后,发现内里是包罗宇宙奥秘,同时具备人生有关的一切原理、原则。后文王作易,以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记下宇宙所存在的六十四条大道理,传于后世。至春秋时期,孔子五十岁初读易经,觉得易经所记载的都是宇宙之宏观真理,于是他开始深入研究易经,穷其余生之精力将易经进行批注成为系彖辞,并且创出十翼传于后世。此后由东周、两汉、宋代发展至今,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久远之经书,因此被誉为『群经之首』及『中华第一经』。礼记、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论衡、抱朴子、列子、近思录(朱熹著)、传习录王守仁语,徐爰、钱洪德等记、明儒学案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日知录、亭林文集顾炎武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著、颜氏学记戴望编、东原集、雕菰楼集焦循著、文史通义章学诚著、大同书康有为著、国故论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尚书、逸周书、竹书纪年、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周礼、考信录崔述著、资治通鉴、王船山读通鉴论等相关图书。

    风云使者

    1
    回答

    国学经典语录100句之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26.三思而后行。 --《论语》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31.知耻近乎勇。 --《中庸》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风云使者

    1
    回答

    国学经典语录100句之二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颧雀楼》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52.学不可以已。 --《荀子》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5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58.学而不化,非学也。 --宋?杨万里59.好学而不贰。 --《左传》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晋?葛洪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宋?陆九渊

    风云使者

    1
    回答

    国学经典语录100句之三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晋?陶渊明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7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97.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9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史记》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风云使者

    1
    回答

    国学的历史是怎样的?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原称“中学”,后改称“国学”。它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发展在二十世纪,西学的影响下明显受到了巨大冲击。明清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国学一词才因西学而被提出,“国学”被中国传统学者视为“国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国以后,各种西洋新思潮传入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全盘西化派鄙视其为“国渣”,许多中间派因此称其为“国故学”,维护传统文化派称其为“国粹学”;学衡派昌明国粹,发扬中国文化,却往往不以国学自居。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认同,国学发展开始复兴。

    风云使者

    1
    回答

    《史地学报》是如何阐释国学的?

    《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风云使者

    1
    回答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的话,是什么情况?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中国佛学虽然大量吸取了儒、道文化,但非中国本有,因而可否归入国学存在争议。按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顾实在《国学丛刊》发刊辞中,则分国学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佛典、诗文六类。

    风云使者

    1
    回答

    国粹派邓实是如何解释国学的?

    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风云使者

    1
    回答

    钱穆先生是如何阐述他对国学的理解?

    钱穆曾就“国学”一词发论曰:“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名词。”(《国学概论·弁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风云使者

    1
    回答

    柳翼谋先生是如何阐述他对国学的理解?

    柳翼谋认爲,凡源承华夏文化之中国学问,无论古今,皆为国学:“予对国学之界说,必非佛学及洋学,……须从古先圣贤,未受佛学洋学之薰染时讲清,而又包括后来之汉学、宋学,以及今世所讲政治、经济、财政、社会、教育等,始可言国学。”(《国学之界说》)柳翼谋并主张,“讲国学宜先讲史学”。当代国学以中国固有学问、传统文化为核心,涉及领域甚广。

    风云使者

    1
    回答

    什么是保险

    基本概念如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的描述:狭义——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广义——保险是指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专门用途的保险基金,并对投保人负有法律或者合同规定范围内的赔偿或者给付责任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新手上路